水耕原理
原理
是一種不使用土壤種植植物的技術,只透過水攜帶供給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或是兼使用支撐植物根部的材質,例如:珍珠岩、礫石、木質纖維、砂粒、泡棉。由於不須用土壤,故又稱無土栽培水耕
栽種原則
植物的更不對周圍環境的適應,依作物及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營養液的離子種類、濃度及比例、酸鹼度、導電度及溫度等因素,都會使根部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水耕益處
益處
水耕栽培的作物生長迅速
水耕栽培減少植物病原菌的來源
注意事項
須注意營養液中藻類及微生物的滋長
需加強檢查營養配方的健全性及產品安全性
水耕栽培的基質或營養液重視循環利用
利用雞隻的習性來幫助土壤翻土、糞便施肥等等。來增加土壤的養份與自然的循環,這就是一個簡易的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則是將循環經濟及永續發展之概念導入農業生產模式中,以增加生產力,並將可用的天然資源效用最大化,以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農業生產重複利用水、養分、土壤、風及光照等資源。農業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如:蛋白質、醣類、微量礦物質…)。
雞糞肥
較常見的方式為利用雞糞提供植物養份,但在使用雞糞來當做肥料,需先透過堆肥來將糞便中的毒素清除。
節水車
節電車
特色
由工務團隊製作「節電/節水教育示範車」,於各式宣導活動中,透過實務操作及專人講解說明,達到環境永續宣導及節能減碳的宣導效果。
節水教育示範車
運用節水器材及省水原理,供宣導對象比較,並從家庭用水源頭(廚房及浴廁)做起,於傳統馬桶加裝兩段式沖水配件、水龍頭加裝節水閥等,或挑選省水標章商品,平均可省下30%水量,同時落實節約用水好習慣。
透過節水圖示,說明廚房節水、洗澡節水、洗衣節水、馬桶節水、回收用水、庭園節水及其他節水方式,從而改變及養成一般民眾省水觀念及省水習慣。
節電教育示範車
透過不同的照明設備、插座、延長線之電壓介紹,向宣導對象介紹相關節電發展趨勢及新知,針對光的基本概念及常見名詞,.包括光源、色溫、演色性、輝度、照度、配光曲線、燈具效率及發光 效率等概念進行說明,提供使用者節能燈具汰換或選購之方向,並根據不同的場所之燈具擺設及燈具選擇方式進行建議。
現場可與宣導對象透過示範車上之用具操作,彼此互動,即時交流與經驗分享,並針對離尖峰用電差異,實施相關節電措施。
綠創體驗中心結合「臺中市政府推動智慧節能社區」,於醫院屋頂或開闊空間,導入「節能、儲能、創能」智慧綠能設施,依照社區用電型態與場域結構,建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並將所產出的電力投入醫院使用。
把陽光轉換成電能,可直接使用太陽能光伏,或間接使用聚光太陽能熱發電。聚光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會使用透鏡或反射鏡和跟蹤系統將大面積的陽光聚焦成一個小束,並利用光電效應將光伏光轉換成電流。
綠電在本中心扮演的角色
利用屋頂的優勢,這些綠能發電不只是對於屋頂農場有所幫助,對於整棟大樓都可以有效的利用屋頂綠能發電系統所生產出來的電力。屋頂風大,幾乎是24小時不間斷的發電,另一邊的太陽能系統,更是因為沒有遮蔽物,只要在晴朗的天氣下,光照就會十分充足。利用這兩種綠能發電系統,可以達到電能自產自用。
設備維護
太陽光電系統運轉與維護的概念
模組清洗:每年約 1~2 次
保養所有數據擷取設備與監測系統
現場監測
現場故障排除
設備更換,例如通常變流器 10~13 年更換一次
系統保固,取決設置者與系統商所簽訂之保固條件與期限
非正常運轉與生產電力效率明顯降低,則考慮硬體發生故障
運用自然材料
樹皮、樹枝、稻草、竹子、石子、松果、粗繩、苔癬等。
模仿自然的昆蟲住所
稻草或者木頭:適合為蚜蟲,粉蚧,煙粉虱、牧草蟲或者蟎蟲卵提供住宿
竹竿:適合為壁蜂、獨居蜂提供住所,裝滿幹草的花盆(倒扣過來):適合蠼螋居住
將木板訂在金屬板之間:適合鋸蠅居住
帶孔洞的原木:很多有益的昆蟲非常喜歡這種地方居住(蜜蜂和馬蜂等)
樹枝捆:適合食蚜蠅以及其他膜翅目科昆蟲居住
磚塊:適合壁石蜜蜂(獨居馬蜂)居住
緊臨並排的木板(將瓦片緊臨並排並留些小空隙):適合吸引那些來這過冬的瓢蟲
雨水為相當乾淨的水源,匯集屋頂集流建置雨水回收系統,作為澆花之替代性補充水源,減少珍貴自來水的耗用。
綠創體驗中心於場域內設置水撲滿設施(設置雨水循環回收系統),進行雨水貯留和運用,收集雨水不讓其流失,適當處理後再儲存在雨水收集桶內,等到需要用水時再透過管路,作為農園澆花、種菜使用。場域內設置一台自製的創意環保灑水車,亦連接著平時收集雨水的水撲滿,透過自行車踩踏,形成動力噴泉,踩的越大力,水柱就會噴得越高越遠,可以一邊踩自行車、一邊幫植物灑水,健康又好玩,並兼具環保教育的行動宣導。
魚菜共生,又稱養耕共生、複合式耕養,指的是結合了水生動物中的排泄物與水中的有機質, 分解過濾成植物可吸收的無機鹽後供應給飼養箱上的蔬菜,同時蔬菜的根系把系統內的水淨化供給水生動物使用。在魚菜共生中,可以吳郭魚、錦鯉或寶石魚等魚種。這一套平衡系統,能避免水質惡化,且形成魚幫菜、菜幫魚的良性循環。
魚菜共生系統氮循環
一個完整的魚菜共生系統依賴於不同生物共生才能夠成功。三個主要的生物是植物,魚(或其他水生生物)和細菌。有些系統還包括像蚯蚓等額外的生物。
食用魚
吳郭魚、紅尼羅魚、七星鱸、銀鱸、曲腰魚、鯰魚、鰻魚、大口鱸
觀賞魚
朱文錦、金魚、錦鯉、玉如意、蓋斑鬥魚、血鸚鵡、孔雀魚
過濾池
主要用於過濾水質,一般包含了固液分離的物理過濾及培養硝化細菌將氨、氮轉為亞硝酸鹽、硝酸鹽等的生化過濾
硝化池
在一個魚菜共生系統中,細菌附著在系統與水接觸的所有的固體表面上,硝化池主要負責將氨轉化為可用硝酸鹽。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對水生生物的毒性,並為植物提供可吸收的硝酸鹽化合物
春
皇宮菜、秋葵、空心菜、甜羅勒、甜椒、小黃瓜、山苦瓜、紫蘇
秋
辣椒、草莓、西洋芹、高麗菜、花椰菜、青花菜、小松菜、羅蔓
魚菜共生系統常用原理
文氏管原理(文丘里效應)
這種效應是指在高速流動的氣體附近會產生壓強減少,從而產生吸附作用。利用這種效應可以製作出文氏管。文氏管可作為測定流速的儀表,叫文丘里流速計;也可用作高效率的氣體冷卻、淨化或吸收設備;用於氣體除塵的稱為文丘里洗滌計。在下往上的魚菜系統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虹吸作用
虹吸(siphon或syphon)是一種流體力學現象,可以不藉助泵而抽吸液體。處於較高位置的液體充滿一根倒U形的管狀結構(稱為虹吸管)之後,開口於更低的位置。虹吸管兩端液體的重量差距造成液體壓力差距,液體壓力差能夠推動液體越過最高點,向低端排放。在魚菜共生系統中,能在上與下的水池做到不用電的情況來充分的換水
簡易維護
檢查水、空氣泵浦是否正常,每過一段時間清理出水口
檢查水流情形
檢查水位,如蒸散太多進行補充
檢查養殖桶有無漏水
撈除死魚、移除作物病株
每過一段時間要清潔濾網
檢查作物有無蟲害
固定餵魚飼料
綠電指的是在生產電力的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零或趨近於零,因相較於其他發電方式(如:火力發電)對於環境衝擊影響較低,綠能的主要來源為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能、地熱等。台灣主要以太陽能及風力為主。
利用天然資源風轉換電力方式:藉由空氣的流通,在風力機葉片的阻擋之下形成推力,將葉片旋轉發電。 葉輪為風力機轉換利用風能最重要的系統之一,受風吹之空氣動力作用繞軸旋轉,擷取風的動能,進而轉換成有用的電能,儲能後為點亮綠創中心照明使用。
風力發電
風能轉換靠風力機,而風力機主要是藉由空氣流動(即風)轉動葉片來發電。
葉輪 (Rotor) 為風力機轉換利用風能最重要的系統之一,葉片鎖定於輪轂(Hub)構成葉輪,受風吹之空氣動力作用(包括升力及阻力)繞軸旋轉,擷取風的動能,進而轉換成有用的電能。
垂直軸風力發電
風力發電經過多年來的改善精進,發展出了有別於一般水平軸風力發電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
本中心使用「垂直軸風力發電機」不需要對準風向即可運作,則表示即它們不需要複雜的機械裝置和電動機來調整方向以及讓葉片變槳。
在有亂流和陣風的環境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通常發電效能較好。